当前位置: 首页 » 找资讯 » 印刷知乎 » 正文

印刷术在东西方的不同命运:古代为何藏书少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7-01-11  浏览次数:39

公元824年,元稹为白居易诗集作序,说道:“二十年间,禁省、观寺、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,王公、妾妇、牛童、马走之口无不道。至于缮写模勒,街卖于市井,或持之以交酒茗者,处处皆是。”可见当时印刷术与手抄本曾并行。


   印刷术在推动世界历史发展中产生过巨大作用,被誉为“文明之母”。一方面,它大大降低了信息传递的成本,使普通人也可以获得知识;另一方面,它形成了阅读文化,使个体有机会与社会脱离,形成自我意识和个人思想。可以说,正是因为印刷术,人类重新反思既往的历史与文化,对摆脱中世纪的文化禁锢有着非凡的意义。


   有趣的是,印刷术在东西方历史发展中产生的作用不尽相同。


   在欧洲,印刷术推动文化传播扩散的范围和速度,使《圣经》等书籍快速扩散,打破教会对知识的垄断,对文艺复兴的出现和发展有很大的作用。弗朗西斯·培根认为印刷术改变了“这个世界的外貌和状况”,并提出的忠告:“要注意其威力、效应和后果”。兴起于15世纪中叶的印刷技术革命对欧洲宗教改革、工业革命等带来的深远影响验证了这句话的重要意义。


   然而,作为发明印刷术的母国,它产生的作用却并没那么大。


   据统计,1820年到1913年,中国每百万人拥有图书仅为3本,日本是7本,荷兰是538本,瑞典是219本,英国是198本。当时西方学者曾说,东方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,那里很少能找到一本书。


   书少,则识字率亦不高,清末中国人识字率仅16.6%至28%之间,而日本识字率在明治维新前已达40%。一方面,当时中国男女不平等情况严重,女性识字者很少,另一方面,双方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力度不同,导致清末私立学校的普及程度不如日本。不过,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文字数太多,不方便印刷,影响了知识传递速度。


   办理中文印刷,至少要准备5万左右活字,成本巨大,管理、检索、排版起来也很难,所以虽然宋代中国已有活字印刷,但到明清时,雕版依然是最主要的印刷方式。


   清代北京印刷较发达,书铺林立,仅琉璃厂一带就有一百多家,隆福寺街也是京都书肆繁集之处。有的以贩卖为主,有的兼作雕版印刷发行。如老二酉堂、聚珍堂、善成堂、文成堂、文宝堂、荣禄堂、文锦堂、文贵堂、文友堂、翰文斋等,都是刻印兼发行的。但由于成本太高,所以老书多、新书少,完全围绕市场运转,从某种程度上,压抑了革命性变化的产生。

 
 
[ 找资讯搜索 ]  [ 加入收藏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违规举报 ]  [ 关闭窗口 ]
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

 
热门推荐
最近更新
浏览排行
保存本站桌面快捷方式 ↓   
环球印城 科印网 新华社印务 中国印刷人才网 必胜网 大道印刷业 中喷网 包联 中国包装印刷产业网
我的耗材网 慧聪印刷 集萃丝印特印网 阿里巴巴 慧聪 小森印刷机械 曼罗兰 高宝 海德堡